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穿戴裝置風潮起飛 用者需求為王道

   Release date: 2015-07-27     Source: 經貿透視雙周刊第422期    Author: 郭儀蕙    Hits: 357    
Note: 由於智慧穿戴裝置具備貼身使用性,未來新產品能否受到消費者青睞,「生活便利的實質幫助」與「貼心設計」,將成為重要的產品勝出關鍵。
由於智慧穿戴裝置具備貼身使用性,未來新產品能否受到消費者青睞,「生活便利的實質幫助」與「貼心設計」,將成為重要的產品勝出關鍵。

Pankaj Kedia Qualcomm智慧穿戴部門資深總監
自己對於穿戴裝置的使用體驗是美好的,並且以人性考量才應是產品設計的最初出發點。

自Motorola公司於2011年推出首款Android 智慧手表「MotoACTV」後,等同正式宣告智慧穿戴裝置產品時代的來臨,Google也隨即在2012年發表新產品「Google glass」;Apple則在今(2015)年推出重頭戲「Apple watch」。網路女王瑪麗‧米克(Mary Meeker)曾在2013年發表的產業觀察趨勢報告內容指出,經過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兩大循環周期後,個人電腦產業已正式邁入第三波循環期,亦即是進入穿戴式行動裝置的時代。

科技大廠領頭 市場競爭趨白熱化

國際研究暨顧問公司Gartner預測,全球穿戴裝置的銷售量將於2020年超過五億個,周邊產品的銷售規模也將高達400億美元。環顧今年全球各大科技電子產品展覽如:CES、Computex及CeBIT,廠商與買主皆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於穿戴裝置的新技術應用展示。此外,觀察近幾年科技大廠如:高通(Qualcomm)、蘋果(Apple)、Google、三星(Samsung)、微軟(Microsoft)和英特爾(Intel)的產品市場發展策略,皆競相投入大筆經費與研發人力以搶占穿戴裝置市場的先機。

促成市場競爭趨於白熱化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智慧手機與平板裝置的發展已進入高原期,市場銷售量已達飽和,產品利潤也趨於薄利化,因此期盼透過新產品與新產業焦點來刺激市場消費,再創另一波營收高峰。縱使目前與智慧行動裝置一年約12.8億美元的營收相比,穿戴裝置目前仍屬於小規模市場銷售,但在看好產品未來強勁的發展趨勢與大廠領頭下,仍不斷吸引各家廠商前仆後繼地投入相關產品的創新研發。

今年6月由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15)舉辦的CPX論壇即以「智慧穿戴」為主題揭開本屆論壇的第一場序幕,現場吸引近上千名聽眾到場聆聽國外大廠Qualcomm、Polar Electro、Broadcom、Samsung及IDC五位產業專家對於穿戴裝置市場的發展現況與前瞻未來趨勢做精闢的意見闡述與經驗分享。

產品設計研發 首重人性化體驗

Qualcomm公司的資深總監Pankaj Kedia認為,未來多數消費者至少都將會擁有一項智慧穿戴產品,他表示自己從頭到腳穿就配戴了六種不同品牌與功能的智慧裝置,他表示透過各種配戴裝置間彼此的通訊連結及與智慧手機的交互運作,使得他無論在工作與生活上,都獲得極大的便利性與更美好的生活體驗,例如:透過韓國的kid watch智慧穿戴裝置與智慧手機連結,他就可以隨時定位追蹤他五歲女兒的位置。這即是未來智慧穿戴產品的實際運用模式,透過藍牙、Wi-Fi及GPS等無線通訊技術,連結不同的裝置設備交互運用並支援第三方應用程式(App)及與雲端平臺連結。

自2011年第一支智慧手表MotoACTV問市後,目前市面上已有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基本型與智慧型穿戴裝置,主要分為三大應用類型:一、腕戴式裝置(wristwear)如:運動手環、項圈及智慧手表,為目前市場產品的銷售主流;二、模組化(modular)穿戴式裝置如:可藉由夾子或綁帶,配戴在身體任何部位的裝置;三、嵌入穿戴式裝置如:衣服、帽子、鞋子,內嵌入運算技術晶片的裝置。

Pankaj Kedia樂觀地預期,未來市場還會出現更多具創意性與功能性的智慧穿戴裝置產品,但他同時也認為,新產品要能在激烈市場廝殺下脫穎而出,且不被快速淘汰,才是廠商應該關注的重點。他亦明確點出,未來的智慧穿戴裝置是否能受到消費者青睞,產品的尺寸和外型絕對是被關注的重點之一,由於穿戴裝置具有貼身的使用性,因此「輕薄短小」將會是未來產品的設計主流,「低耗能」也將會是未來產品能否勝出市場的關鍵點。

此外,他非常贊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觀點,所以即使有再酷再炫的產品創意,還是要以使用者的便利實用性為出發考量,他舉例說:近年由英國大學生組成的Glove團隊所研發的Blocks modular watch,就可以隨著消費者不同的穿著與心情隨意來置換組合穿戴裝置的腕帶,藉此滿足消費者對於獨特生活品味追求的渴望。因此,「生活便利的實質幫助」與「貼心設計」就是他認為兩個最重要的產品勝出關鍵。

大智移雲 打造完整穿戴裝置生態

全球行動健康市場今年的整體產值預估約為145億美元,估計到2020年可成長至588億美元,估算2015至2020年的複合成長率可達到32.2%。未來幾年內,健康智慧穿戴式裝置的功能也將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其中像是測量身體狀態的裝置,包括測量心跳、血壓、體重、體脂肪及運動量等,都將與智慧型手表具有的功能結合,因此使得智慧型手表成為多功能的複合式智慧穿戴裝置,就如同現在的智慧手機結合了數位相機、數位隨身聽、遊戲機與上網等多種功能的可攜式行動裝置一般。

Polar Electro公司的產品管理總監Marco Suvilaakso表示,該公司自1977年起即開始研發心跳監測技術,現階段則是專精於運動及健康智慧型穿戴裝置的創新科技研發,他們的產品主要是針對各類運動項目而打造,以協助專業運動員及一般消費者透過智慧穿戴裝置即時監測並記錄運動期間的身體反應指數,透過無線技術再傳送到後端系統或雲端資料庫儲存,再利用大數據精確作分析各項紀錄指數,以有效提升運動員的表現或是做為消費者平日的健康守護。

Marco Suvilaakso認為,這樣的模式就是未來智慧穿戴裝置發展的走向,「未來穿戴裝置將不再僅僅只是一種裝置的單獨運作模式,而將會形成穿戴裝置生態系統(wearable device ecosystem)。」硬體、軟體、服務與資料,即是貫穿穿戴式裝置生態系統的各項組成元素。

Broadcom公司的產品行銷總監Jeff Baer則認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技術的成熟與智慧手機的普遍被運用,是近年穿戴式裝置風起雲湧的推動關鍵,而穿戴裝置生態系統的未來發展則有三項將最受到使用者關注:安全性(Security)、可靠性(Reliability)與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未來所有的裝置都將連接網路,而資料則會被傳回雲端或是主要的計算裝置,因此資料與網路的保密性,對於使用者而言就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此外,硬體裝置使用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以及能否與其他裝置快速的溝通連結,都將是考驗穿戴式產品能否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青睞的決勝點。Jeff Baer說:「如何使消費者出於需要而購買產品,並且長久繼續使用穿戴式裝置產品,才是廠商未來的最大挑戰。」

Marco Suvilaakso
Polar Electro產品管理總監
未來穿戴裝置不再只是單一裝置的運作,而將朝向穿戴裝置生態系統模式前進。

Jeff Baer
Broadcom產品行銷總監
安全性、可靠性與互通性,將會是穿戴裝置使用者最在意的三個項目。

附加價值服務 消費者購買關鍵

Samsung公司的策略行銷部長Sung Bum Cho表示,智慧穿戴裝置提供給使用者的極大便利性,是近幾年大受市場歡迎的主因,因此不論是手機廠商、IT廠商或是表商,都想要進入這個市場分食大餅。穿戴裝置提供給使用者的附加價值(value-added)服務,例如:即時付款的便利性或即時的健康監控功能,才是未來決定產品能否於市場存活的重要關鍵。

此外,他相當看重物聯網與智慧穿戴裝置未來的結合運用,三星公司目前也正加緊腳步建置智慧穿戴裝置生態系統,預計將於今年底發布研發成果。他也認為未來唯有結合不同領域的廠商共同合作並分享解決方案,才有可能為消費者打造出一個優質的智慧穿戴裝置生態系統。

IDC公司的亞太地區行動及物聯網主管Charles Anderson表示,去(2014)年穿戴裝置全球的銷售量大約為1,960萬個,並且以基本型裝置占多數為79%,預測到了2019年穿戴裝置的全銷售量,將大幅成長至1億2,600萬個,智慧型的裝置將超越基本型占市場銷售的60%。他也表示,如何使更多消費者能夠接受穿戴裝置的使用,應是廠商在現階段認真思考的問題。此外,他也認為一些知名精品品牌如Ralph Laurn,未來可能會是引領穿戴裝置風潮起飛的主因。由於穿戴裝置與使用者的緊密結合性,所以不論是產品的外觀設計及穿戴舒適性,或是資料分析的回饋實用性,廠商都應該要站在超越使用者經驗的立場為產品設計考量。

現階段的穿戴裝置市場仍處於戰國時期,完整的生態系統也尚未發展成熟。因此究竟這樣的市場熱潮只是曇花一現,還是能夠成功帶動科技產業的另一波高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總結以上專家的論點,皆一致認為唯有將服務概念引入穿戴式裝置,再加上背後完整生態系統的相互連通運作下,才有機會突破穿戴裝置的發展瓶頸。因此,穿戴裝置生態系統彼此間的互通性及開放性、產品能否結合時尚設計元素及使用者的感受性都將是產品能否在市場長久存活的關鍵性要素。

Sung Bum Cho
Samsung策略行銷部長
穿戴裝置提供給使用者的附加價值服務,將是進入市場者的決勝關鍵。

Charles Anderson
IDC亞太地區行動及物聯網主管
多數的消費者不會花錢購買外型設計不佳的穿戴產品,因此時尚元素也是決定產品是否受到歡迎的要素之一。 
 
Reward
 
More>Related產業動態

Featured
Recommended產業動態
Ranking